房颤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房颤,医学上称为心房颤动,也叫心房纤颤,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律失常。在这种状态下,心房失去了正常的节律性收缩,取而代之的是每分钟400到500次的快速、不规则的颤动。这种异常节律会传导至心室,导致心室跳动加快,患者常会感到心慌、胸闷、乏力等不适症状。此时,心房的泵血功能显著减弱,甚至完全丧失,影响心脏整体的泵血效率,进而造成心脏舒张功能下降。
房颤的发生机制与心脏电活动紊乱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跳动由窦房结发出电信号,依次传递至心房和心室,使心脏有节奏地收缩与舒张。但在房颤发作时,心房内出现多个异常电信号,导致心房无法协调收缩,而是出现紊乱的颤动。这种状态下,血液在心房内流动减慢,容易形成血栓。
房颤的主要危害之一是血栓栓塞风险显著增加。由于血液在心房内滞留,容易形成血凝块。这些血栓一旦脱落,可能随血流进入脑部,引发脑卒中;若进入其他器官,也可能造成相应部位的栓塞,如肾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等,严重时危及生命。
此外,长期房颤还会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使心脏肌肉因长期过度负荷而变弱,最终引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因此,房颤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并发症。
综上所述,房颤是一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心律失常,其潜在风险包括中风、心功能下降以及其他器官栓塞等。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规范治疗,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