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房颤的概述与防治要点

房颤,全称为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其病理特征是心房原本规则有序的电活动发生紊乱,取而代之的是快速而不规律的颤动波。这种异常电活动会导致心脏跳动节律不齐,临床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快房颤,另一种是心室率较慢的慢房颤。

房颤的最大危害在于可能引发血栓并导致严重栓塞事件。由于心房在颤动状态下无法有效收缩,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积,从而形成血栓。当心脏持续跳动时,这些血栓有可能脱落,随血流进入脑部,引发脑梗死,也可能造成其他器官的栓塞,带来严重健康风险。

在诊断方面,房颤相对容易识别。通常通过常规心电图(ECG)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便可发现其典型的心电图特征性改变。一旦确诊房颤,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以评估心房的结构和功能。如果发现心房扩大或存在结构性心脏病,房颤可能更容易发展为持续性或永久性类型,治疗难度也会相应增加。

房颤的治疗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在药物治疗方面,抗凝药物是预防血栓形成和减少脑梗死风险的关键。对于快房颤患者,还需使用控制心室率的药物,以防止心脏负荷过重而诱发心力衰竭。此外,近年来广泛应用的有创治疗手段如射频消融术,已成为治疗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的重要选择,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房颤不仅影响心脏节律,还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因此早期诊断和科学治疗至关重要。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定期复查,并根据病情调整治疗策略,以降低疾病带来的风险。

蓝色闪电2025-07-21 09:52:32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