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患者需要重点观察哪些方面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类型。我国房颤患者数量庞大,被称为“房颤大国”。在房颤发作时,心房原有的规律性电活动被紊乱的颤动波取代,导致左心房无法进行有效的收缩与舒张,从而造成心率不齐、心室充盈不足,整体心功能下降。通常,房颤会使心房丧失约20%的泵血能力,属于严重的心电活动异常。
房颤的主要特征包括心跳节律紊乱、心功能下降以及心房内可能形成附壁血栓。这种疾病可以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也可能出现在健康人群,但更多见于高血压、冠心病、甲亢或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在房颤发作期间,心房的电活动异常剧烈,频率可高达每分钟350至600次,而心室跳动则显得快速且不规则。此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如头晕、眼前发黑、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尤其是在活动或休息状态下是否加重。当心室率较快时,患者常常感到心慌、乏力,甚至有明显的疲劳感。
针对这些症状,建议患者应严格戒烟限酒,避免摄入含咖啡因的饮品和刺激性食物,同时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生活方式的调整对控制房颤发作频率和减轻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房颤患者由于心房收缩功能受损,容易在心腔内形成血栓,进而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因此,抗凝治疗是房颤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使用期间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尤其是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通常建议控制在2.0至2.5之间,以平衡血栓预防和出血风险。
对于有条件者,可以选择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这类药物无需频繁监测凝血指标,但同样需要注意出血事件的发生。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择抗凝方案,有助于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