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心脏房颤如何科学保养与管理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属于慢性病范畴,需要长期的综合性治疗和健康管理。首先,医生需要明确导致房颤的具体病因,因为有些房颤是由其他疾病引发的,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就可能引起继发性房颤。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治疗原发病可以有效减少房颤的发作频率。此外,患者还应通过医学检查找出可能诱发房颤的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并加以控制,以降低房颤复发的风险。

在房颤急性发作时,治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恢复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进行抗凝治疗。恢复心律的方法包括药物复律和导管射频消融术。目前,导管消融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尤其适用于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成功率相对较高。对于持续性房颤,控制心室率是关键治疗环节之一,通常需要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来降低心率,缓解症状。

抗凝治疗在房颤管理中同样至关重要。因为房颤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可能导致脑卒中或外周动脉栓塞。因此,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血栓风险评分,决定是否需要进行长期抗凝治疗,并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

除了医学治疗,房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做好自我管理:定期监测心率和脉搏,按时复诊,坚持服药,避免诱发因素如过度饮酒、剧烈运动、情绪波动等。对于接受导管消融手术的患者,在术后空白期内仍需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抗凝药,以防止早期复发和血栓事件的发生。

总之,房颤是一种需要长期关注的慢性疾病,患者应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以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风险。

喜欢早晨的阳光2025-07-21 10:41:50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