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什么意思
房颤,全称为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其主要特征是心脏在电信号传导过程中出现紊乱,导致心跳节律不规则。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起搏点是窦房结,它负责发出规律的电信号来控制心跳。然而,在房颤患者中,窦房结的功能可能会减弱,而心房内的其他部位,特别是左心房与肺静脉连接区域,会出现异常的电信号活动,这些异常信号会干扰正常的窦性心律,从而引发心跳不齐。
房颤的发生机制主要与肺静脉异位兴奋有关。当肺静脉口周围的组织出现异常电活动时,会引发快速而不协调的心房电激动,进而导致心房无法正常收缩,造成心室跳动不规则。这种异常电活动不仅影响心脏的泵血效率,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房颤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心慌、心悸、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供血不足的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在活动后症状加重,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晕厥或心力衰竭。因此,房颤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房颤的发生往往有明确的诱因或基础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此外,一些可控的危险因素也会增加房颤的发生概率,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其中,年龄是最显著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病率显著上升。
预防和治疗房颤应从控制危险因素入手,包括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病、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保持健康体重等。同时,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房颤,及时干预可以有效降低中风等并发症的风险。对于已经确诊的房颤患者,应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药物治疗或导管消融等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