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房颤究竟是怎么回事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心律失常现象。在正常情况下,心脏的电活动是有规律的,心房会按照一定的节奏收缩和舒张,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然而,在房颤状态下,心房原本有序的电活动被快速、紊乱的颤动波所取代,导致心房无法正常收缩,从而影响心脏的整体功能。
房颤的主要特征是心跳节律不规则且频率较快。这种异常的心律不仅会让患者感到心悸、乏力、气短,还可能引发头晕甚至晕厥等症状。由于心房无法有效收缩,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滞留,尤其是在左心房和左心耳部位,极易形成血栓。
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脑卒中。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显著增加。这是因为心房内形成的血栓一旦脱落,会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心室,再由心室泵入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其中一部分可能进入大脑的供血动脉,造成急性脑梗死。因此,对于大多数房颤患者而言,医生通常会建议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以降低血栓形成和脑卒中的风险。
此外,房颤还可能引发其他严重的心血管问题,如心力衰竭、血压异常等。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房颤,不仅会加重心脏负担,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健康。
因此,早期识别房颤症状并进行规范治疗至关重要。定期体检、监测心律变化、及时就医干预,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结合生活方式的调整,如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等,以更好地管理病情,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