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什么意思
房颤,全称为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类疾病,主要由心脏电信号紊乱引起,属于心内科常见的病症之一。在房颤发作时,心房的电活动变得快速且无规律,频率通常在每分钟300到600次之间。这种异常会导致心跳节律紊乱,心跳频率往往也显著加快,通常在每分钟100到160次之间,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危险。
房颤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脑卒中或血栓栓塞,因此对确诊房颤的患者,医生通常会根据其出血与凝血风险评估表(如CHA2DS2-VASc评分)来决定是否需要抗凝治疗。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房颤的治疗目标包括控制心率、恢复并维持正常心律以及预防并发症。在恢复窦性心律方面,临床上常使用药物如可达龙(胺碘酮)进行药物复律,也可以采用更为高效的射频消融术治疗。射频消融术通过导管介入的方式消除心脏中异常的电信号通路,其成功率较高,治愈率可达70%至80%。
此外,房颤患者还需结合生活方式的调整,例如减少饮酒、控制血压、避免过度劳累等,以降低复发风险。定期随访和监测心电图变化也是房颤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并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