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的评估指标有哪些
心衰的评估通常涉及多个指数和参数,其中狭义的心衰指数被称为心指数(CI),它反映的是心脏每分钟射出的血量,与心率及每次心跳射出的血容量密切相关。心指数越低,往往意味着心功能越差。不过,这个指标通常用英文CO(心输出量)或CI表示,临床上不太便于直接使用。
目前更常用的评估方法是心脏彩超中的射血分数(EF值),它能够更直观地反映心脏的泵血能力。正常情况下,EF值的范围在50%-70%之间,60%±10%为理想值。当EF值低于40%时,被认为是射血分数减低,提示心功能严重受损;而EF值高于50%则称为射血分数保留,40%-50%则属于中间范围射血分数,可能提示心力衰竭处于过渡阶段。
除了影像学检查,血液中的生物标志物也是心衰诊断的重要依据。例如,心房利钠肽(BNP)或其前体NT-proBNP的浓度升高,通常与心衰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抽血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病情和评估治疗效果。
此外,临床中还常用纽约心功能分级来评估心衰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该分级将心功能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其中,Ⅰ级表示患者可以正常活动,无明显不适;Ⅱ级表示在重体力活动时会出现症状;Ⅲ级则在轻度活动时即出现心衰表现;而Ⅳ级最为严重,即使在休息状态下也会有心衰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