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心室衰竭引发水肿与呼吸困难,及时治疗助康复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位67岁女性患者,因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肢水肿、小便减少,随后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经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右心室衰竭。通过口服利尿剂、静脉用药等综合治疗,患者住院7天后症状基本缓解,1个月后复查病情稳定,治疗效果显著。
基本信息:女性,67岁
疾病类型:右心室衰竭
就诊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就诊时间:2021年2月
治疗方案:口服呋塞米片、螺内酯片联合静脉输注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
治疗周期:住院7天,1个月后复诊
治疗效果:胸闷、水肿症状消失,病情稳定
一、患者初诊情况
患者自述1个月前开始出现下肢水肿,初期症状较轻,但逐渐加重,伴随小便量减少。约10天前出现阵发性胸闷,尤其在活动后更为明显,夜间甚至无法平卧,伴有呼吸困难。体格检查显示心率为105次/分,心律齐整,未闻及瓣膜杂音或心包摩擦音。腹部叩诊呈鼓音,双下肢呈现二度凹陷性水肿。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律,ST-T段异常,提示心脏供血不足。血液检查显示B型钠尿肽前体为470.2pg/mL,结合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为右心室衰竭,随即安排住院治疗。
二、治疗过程
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采取保守治疗方式。治疗方案包括:口服利尿剂(呋塞米片、螺内酯片)以促进体内多余水分排出,减轻水肿症状,同时维持电解质平衡;静脉输注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以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右心室功能。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经过7天的住院治疗,患者的胸闷、呼吸困难和水肿症状明显缓解,病情趋于稳定,遂安排出院,并预约1个月后复诊。
三、治疗效果评估
出院时患者精神状态良好,胸闷、水肿症状完全消失,血压恢复正常,查体未见其他异常。1个月后复诊时,患者自述大小便正常,无明显不适,复查结果良好。医生建议继续服用维持剂量的药物,并定期随访,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四、出院后注意事项
虽然患者病情已基本稳定,但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遵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防止病情反复。
2.保证充足休息,心功能恢复后可适当进行如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增强体质。
3.长期卧床者需注意皮肤护理,定时翻身、清洁,预防压疮发生。
五、临床体会与建议
右心室衰竭作为心力衰竭的一种类型,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本例患者因及时就诊并接受规范治疗,症状得以有效控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因此,建议中老年人群若出现不明原因的水肿、呼吸困难或胸闷等症状,应尽早前往医院进行检查,以免延误病情。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生,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有助于病情长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