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原理与过程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是一种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微创手术方式,主要使用封堵器来修复心脏结构异常。房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属于简单性心脏病。对于部分中央型房间隔缺损,如果其边缘较长且缺损较小,通常可以选择介入方式进行封堵治疗。
封堵器是一种具有弹性的金属装置,外形类似哑铃,呈伞状结构,两侧为两个盘状结构,并通过中间连接部分固定。该装置被放置在导管中,通过血管送至心脏缺损部位。当封堵器到达指定位置时,首先打开左侧伞盘,然后将其拉回至房间隔缺损处并固定,再打开右侧伞盘,从而将房间隔缺损夹住。随着时间的推移,心脏肌肉组织会逐渐包裹封堵器,最终实现对左向右分流的封闭。
目前,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手术无需进行传统的正中开胸或侧开胸,只需在体表进行穿刺即可完成。常见的穿刺路径是经股静脉,封堵器通过下腔静脉送达缺损部位。为了确保封堵器的准确放置,手术过程中通常会在X光透视下观察导管和封堵器的位置,以确认其是否到达正确位置。
此外,手术中还可以借助超声技术进行引导,包括经胸超声心动图或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这些影像技术能够提供更为清晰的心脏结构图像,从而提高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这种微创介入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已成为治疗房间隔缺损的重要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