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系列之房间隔缺损
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心脏或大血管结构出现异常,导致出生时即存在的结构性心脏疾病。这类疾病在新生儿出生缺陷中最为常见,据统计,其发病率约为活产婴儿的0.6%-1.4%。按照当前的出生率估算,我国每年大约会有15万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生。由于该病对家庭和社会均带来较大影响,因此了解其类型与防治知识尤为重要。为此,我们推出“先天性心脏病系列科普”专题,帮助公众更深入地认识这一类疾病。
房间隔缺损是成人中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类型之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解剖位置的不同,房间隔缺损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原发孔型、继发孔型和静脉窦型(包括上腔型和下腔型)。其中,原发孔型属于较为严重的一种,常伴有部分心内膜垫缺损及二尖瓣、三尖瓣的发育异常;继发孔型较为常见,病变位于房间隔中央,病情相对单纯;静脉窦型则较为少见,通常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连接异常有关。
房间隔缺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缺损的大小。当缺损较小时,左心房与右心房之间的压力差会导致少量左向右分流,此时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甚至可长期生存。但若缺损较大,分流量增加,右心系统负荷加重,长期下来会导致右心室扩大、肺动脉高压,严重时可发展为右心衰竭。在疾病的终末阶段,肺动脉压力显著升高,出现右心压力高于左心的情况,导致右向左分流,患者会表现出青紫症状,医学上称为艾森曼格综合征。
在临床表现方面,房间隔缺损较小的患者往往在儿童时期无明显不适,多数是在常规体检中被发现。部分患儿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差、易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等。随着年龄增长,成年后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如房扑、房颤)、劳力性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表现。体格检查时常可在肺动脉瓣区听到收缩期杂音,且肺动脉瓣第二心音增强并呈固定分裂。
诊断房间隔缺损首选心脏彩超检查。通过心脏彩超可以清晰显示房间隔缺损的位置、大小以及是否存在左向右分流、右心扩大、肺动脉高压等。此外,心电图常表现为电轴右偏、右束支传导阻滞等特征;胸部X光片可显示右心扩大、肺血增多等影像学改变。
在治疗方面,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缺损类型、大小、是否合并其他心脏畸形以及血流动力学状态综合判断。对于原发孔型、静脉窦型缺损,或合并肺动脉高压、右向左分流、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情况,通常建议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具有一定的自愈可能性。据统计,该类型缺损的自然闭合率约为87%。3月龄以内的婴儿,若缺损小于3mm,在1.5岁内几乎均可自然闭合;3-8mm的缺损在1.5岁内有超过80%的概率闭合;而大于8mm的缺损则自然闭合的可能性较低。建议确诊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患者定期随访,并在适当时机进行干预。研究显示,若在24岁前完成缺损闭合治疗,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如缺损大小在5-36mm之间、无右向左分流、年龄在3岁以上等),可选择微创介入封堵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