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成因与危害
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在临床上通常被称为艾森曼格综合征。这类疾病通常是由于原本的左向右分流型心脏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病情逐渐恶化,最终发展为严重的肺动脉高压。
在疾病初期,患者存在左向右的血液分流现象,这种分流会使得肺动脉压力逐渐升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肺动脉压力不断上升,最终形成阻力型肺高压,甚至重度肺高压。在这一过程中,患者的右心室逐渐承受更大的压力,出现右心肌扩大和右室壁肥厚等病理改变。
当病情进一步加重时,原本的左向右分流会逐渐演变为双向分流,最终发展为右向左分流。这意味着血液会绕过肺部,直接从体循环进入体循环,造成严重的缺氧症状。常见于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等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
在病理机制方面,长期的左向右分流会导致肺小动脉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性,这使得原本的动力型肺高压逐渐转化为阻力型肺高压。这种变化往往是不可逆的,进一步加剧了心脏的负担。
由于肺循环功能受损,血液无法有效进行气体交换,最终又从肺循环返回体循环,造成全身组织缺氧。因此,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属于高危类型,患者往往病情危重,生活质量差,且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根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