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与危害吗?
先天性心脏病,在医学上通常被简称为“先心病”,是一种在胎儿发育阶段由于心脏或大血管发育异常而导致的心脏结构畸形。这种疾病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7‰到8‰,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类心脏病。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医生通常会将先天性心脏病分为两大类:无紫绀型和紫绀型。这种分类主要依据患儿是否出现持续性的青紫症状。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之间是没有异常通道的。但在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由于心脏结构异常,左右心之间可能会存在缺损或异常通路。
对于无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来说,由于左心压力通常高于右心,血液会从左心向右心分流,导致肺部血流量增加。这类患儿一般不会出现青紫现象,但在剧烈哭闹、屏气或并发严重肺炎时,右心压力可能超过左心,导致血液反向分流,从而出现暂时性青紫。常见的无紫绀型先心病包括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等。
而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则更为严重。这类患儿不仅存在心脏左右之间的异常通道,还常常伴随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如肺动脉狭窄)或严重的肺动脉高压。此时右心压力高于左心,血液从右心向左心分流,导致患儿出现持续性青紫。肺部血流量因此减少,常见的类型包括法乐四联症和三尖瓣下移等。
此外,某些大血管起源异常的情况也可能引发紫绀。例如,主动脉和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心室,而肺动脉则由左心室发出,并伴有间隔缺损时,大量静脉血会进入体循环,导致持续性青紫和肺血流量增多,如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总体来看,无紫绀型先心病的病情相对较轻,心脏畸形较为单一,多数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根治;而紫绀型先心病虽然病情复杂,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像法乐四联症等常见类型也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
因此,家长一旦怀疑或确诊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应尽快进行详细检查,明确类型,尽早接受治疗,以便抓住最佳手术时机,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早期发现和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