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动脉导管未闭:一种常见但可控的先天性心脏缺陷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动脉导管是连接肺动脉和主动脉之间的一个正常结构,它允许血液在胎儿循环中绕过尚未工作的肺部。这种生理性的通道通常位于左肺动脉根部与降主动脉起始部之间。因此,如果被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不必过于惊慌,因为每个人在胎儿阶段都曾拥有这样的通道。
  出生后,随着第一次呼吸的开始,肺部开始工作,肺循环逐渐建立。此时,肺动脉压力下降,当其与主动脉压力达到平衡后,动脉导管中的血流停止,导管通常会在出生后2到3周内自然闭合。若在此之后仍未闭合,则被定义为动脉导管未闭。该病症可以单独存在,也可能与其他心脏畸形并发,极少数情况下还会出现动脉导管瘤,形态上可分为漏斗型、管型和窗型等。
  从病理生理角度来看,动脉导管未闭会导致血液分流。由于主动脉压力高于肺动脉,血液会从主动脉通过导管流向肺动脉。肺动脉不仅接收右心室的血液,还接收来自主动脉的分流血液,导致肺循环血流量增加,长期可能引发肺动脉高压。到了晚期,肺动脉压力可能超过主动脉压力,造成双向或右向左分流,最终可能发展为艾森曼格(Eisenmenger)综合征。
  在临床表现方面,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导管的粗细密切相关。导管较细的患者可能早期无明显不适,而导管较粗的患者则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心悸、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炎、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早期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表现。当进入肺动脉高压阶段时,患者可能出现发绀现象,尤其是活动后下半身发绀,称为差异性发绀。
  典型的心脏听诊特征是在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闻及响亮的连续性杂音,这是动脉导管未闭的一个重要体征。
  在诊断方面,主要依赖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通常会结合胸部X光片和心电图进行综合评估。对于存在严重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还需进行心导管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病情。
  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药物治疗适用于早产儿,常用的药物是吲哚美辛,它属于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促使动脉导管闭合。
  2.手术治疗是传统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导管较粗的患者,通常采用左后外侧切口,经第4肋间进入胸腔,进行动脉导管结扎术。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动脉导管。
  3.介入封堵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微创治疗方式。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介入封堵作为首选治疗手段,具有创伤小、无切口、恢复快等优点。
  尽管并发症较少见,但仍有可能出现如喉返神经损伤、动脉导管破裂出血、再通、乳糜胸、封堵器脱落以及穿刺部位并发症等情况。
  总体而言,动脉导管未闭的预后良好。在接受及时治疗后,患者在日常生活、学习等方面与健康人群无明显差异,预期寿命也可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红樱树2025-07-23 15:49:33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