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在胚胎发育阶段,心脏或大血管出现结构异常而引发的一类疾病,也被称为先天性心脏畸形。这种疾病通常在胎儿心脏发育的关键期,即怀孕初期的2至3个月时形成。由于心脏和大血管在形成过程中出现障碍,导致出生后心脏结构存在异常,或者某些在胎儿时期正常的通道未能自然闭合,从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临床上,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生长发育迟缓、心功能不全以及发绀等表现。根据是否出现持续性青紫现象,先天性心脏病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非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这类患儿通常没有明显的青紫症状,而是在常规体检或其他疾病就诊时被发现心脏有杂音。常见的类型包括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弓缩窄以及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等。
第二类是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这类患儿出生后不久或逐渐出现皮肤、口唇发紫的青紫表现,最常见的情况包括法洛四联症、完全性大血管错位以及三尖瓣下移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严重的复杂性心脏畸形可能导致新生儿在出生后一个月内夭折,约60%的患儿在一岁以内会因病情恶化而死亡。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手段已取得显著成效。许多复杂病例在婴儿早期即可接受根治性手术,手术成功率和存活率大幅提升。
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具体方案应根据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心脏结构异常的类型以及身体整体状况来决定。为了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建议由专业的心脏科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诊疗计划。
综上所述,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需要高度重视的出生缺陷疾病,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对于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产前筛查、新生儿体检以及定期随访,有助于降低围产期及新生儿死亡风险,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