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圆孔未闭属于先天性心脏病吗?心脏健康科普解析
在医学实践中,关于卵圆孔未闭是否属于先天性心脏病的疑问并不少见。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一次病例讨论中,我曾将“先天性心脏病、卵圆孔未闭”作为诊断写入病历,结果被王主任当场指出:“卵圆孔未闭真的是先天性心脏病吗?”这一提问让我陷入思考。事实上,许多家长在得知孩子患有卵圆孔未闭时都会感到紧张,担心孩子心脏有“小窟窿”,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下面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卵圆孔未闭的真相。
卵圆孔是胎儿时期的重要生理结构
卵圆孔并不是一种心脏畸形,而是胎儿在母体内发育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通道。由于胎儿的肺部尚未开始工作,血液需要通过卵圆孔从右心房流入左心房,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因此,卵圆孔是胎儿时期的正常生理结构,而非病理性的异常。
卵圆孔未闭的发生率并不低
出生后,随着肺部开始工作,卵圆孔通常会在出生后3个月内自然闭合。但也有部分婴儿的卵圆孔闭合时间会延迟,甚至到3岁左右才闭合。如果一直未能完全闭合,就被称为卵圆孔未闭。据研究统计,大约有1/4的成年人群中存在卵圆孔未闭的现象,只是大多数人并未进行过相关检查,所以并不自知。
卵圆孔未闭通常不会影响健康
大多数卵圆孔未闭的缺损都很小,直径一般不超过4毫米,只会产生极少量的左向右分流,对心脏功能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也就是说,这种情况并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也不需要特别治疗,更不必因此感到焦虑。
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引发并发症
虽然大多数卵圆孔未闭无需处理,但也有极少数情况可能会带来一些健康风险。例如,部分患者可能会因为静脉系统中的微小栓子通过卵圆孔进入左心系统,造成“反常性栓塞”,从而引发脑梗塞;此外,研究还发现偏头痛、潜水员减压病等也可能与卵圆孔未闭有关。对于这些有明确并发症的患者,建议进行手术干预。
现代治疗手段微创且安全
早期治疗卵圆孔未闭需要通过开胸手术进行修补,创伤较大。而如今,介入封堵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只需在大腿根部进行穿刺,将封堵器送至心脏部位即可完成治疗,无需开刀,术后恢复快,一般两三天即可出院。术后患者需服用6个月阿司匹林进行抗凝治疗。而且,目前还可以在超声引导下完成介入操作,避免了放射线的暴露,更加安全。
是否需要治疗应根据个体情况判断
总体而言,卵圆孔未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脏结构变异,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需要治疗。尤其是儿童患者,很多会随着年龄增长自然闭合。只有在出现相关并发症或因心理压力过大影响到生活质量时,才考虑手术干预。因此,一旦发现卵圆孔未闭,不必过度紧张,理性看待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