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先天性心脏病治疗迎来新突破——微创外科技术显优势

先天性心脏病中的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以及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其发病率分别占先天性心脏病的7-10%、20%和9-12%。这些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在不同心脏部位出现左向右分流,造成肺循环血量增加,患者常表现出反复呼吸道感染、易患感冒和肺炎等症状。

若未能及时治疗,这些疾病不仅会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还可能引发细菌性心内膜炎,尤其在室间隔缺损患者中更为常见。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肺动脉高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最终,部分患者会发展为艾森曼格综合征,出现右向左分流和紫绀现象,失去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传统治疗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目前,ASD、VSD和PDA的常规治疗方法包括传统外科手术和内科介入封堵术。传统外科手术往往需要进行正中或侧胸开胸,并依赖体外循环,手术创伤大、恢复周期长、住院时间久,且术后疤痕明显,影响外观。虽然内科介入治疗无需开胸,创伤相对较小,但费用昂贵,一般在3至4.5万元之间,约为外科手术费用的两倍。此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需接受大量X线照射,对身体健康存在潜在风险。

微创外科技术应运而生,带来治疗新希望。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胸微创封堵术逐渐成为治疗上述先天性心脏病的有效手段。该方法无需开胸,也无需体外循环支持,仅需在胸骨右缘第4肋间(适用于ASD)、胸骨正中下段(适用于VSD)或胸骨左缘第2肋间(适用于PDA)处做一个2-5厘米的小切口,便可在超声引导下将封堵器送入心脏缺损部位进行封堵。

微创封堵术具备多重优势。相比传统方法,微创外科封堵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由于无需接受X线照射,患者安全性更高。此外,外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更熟悉心脏解剖结构,在近似于直视的条件下操作,更便于应对术中各种变化。

微创技术操作更精准、安全性更高。与导管介入相比,外科微创封堵路径更短,操作更直接,能够更灵活地控制封堵器的释放与回收,适用范围更广。同时,手术在全麻下于手术室中进行,一旦发生意外或并发症,可迅速转为常规手术方式处理,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因此,微创外科封堵术正逐渐成为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发展趋势。

那都不是问题2025-07-23 15:59:49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