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周漏是什么,如何诊断与治疗
瓣周漏是一种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其特征是血液从人工瓣膜周围异常回流。这种现象通常与瓣膜植入时的多种因素有关,是导致患者需要再次手术的常见原因之一。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心外科进行检查和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修复和介入封堵等。
一、瓣周漏的基本定义
瓣周漏是指在人工瓣膜置换手术后,人工瓣膜与患者原有瓣环之间出现异常通道,导致血液反流。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瓣环严重钙化、人工瓣膜型号选择不当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常见检查方法
为了准确诊断瓣周漏,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心电图、心脏B超、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若患者在术后出现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乏力、下肢浮肿、活动耐力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
三、主要治疗手段
1.传统外科手术治疗:这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式,包括对漏口进行修补或再次更换瓣膜。但由于是二次手术,整体风险相对较高。
2.介入封堵治疗:通过导管将封堵器送至瓣周漏部位进行闭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
患者在接受瓣膜置换术后,应定期复查,建议每1至2周进行一次随访检查。一旦确诊瓣周漏,应根据个人病情、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术后应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注意休息,外出时佩戴口罩,天气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预防呼吸道感染,以减轻心脏负担,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