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应对措施
在进行血液透析时,患者常常会出现低血压现象,通常定义为收缩压下降至90mmHg以下,或平均动脉压较透析前下降超过30mmHg。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处理,包括调整体位、静脉输液、降低透析液温度、使用升压药物以及补液治疗等。
1、调整体位缓解低血压
当患者出现低血压症状时,首先应立即暂停超滤操作,并给予鼻导管吸氧。建议将患者调整为平卧位,若条件允许,可采用头低脚高的姿势,以增加心肌供血,帮助血压回升。
2、静脉输液支持
生理盐水快速输注
可以通过静脉快速输入100mL或更多的生理盐水来补充血容量。如果症状仍未缓解,可进一步给予20%-40mL的高糖溶液或20%甘露醇,以提高血浆渗透压,促进血压回升。
3、调节透析液温度
通过降低透析液的温度,可以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促使血管收缩,在保持血流量不变的前提下,有助于提升血压水平。这是一种非药物干预方式,适用于轻度低血压情况。
4、使用升压药物干预
如果通过补液等措施仍无法有效改善低血压状态,应尽快排查其他潜在病因。此时可考虑使用升压药物进行治疗,并暂时终止透析过程。在必要情况下,可输注血浆或人血白蛋白以增强治疗效果。
5、紧急补液应对严重症状
当患者出现抽搐、晕厥等意识改变时,医生应立即采取紧急补液措施,如静脉输入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注射液,迅速纠正低血压状态,防止进一步并发症的发生。
综合处理与预防策略
低血压是血液透析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急性并发症,除了采取上述紧急处理措施外,更重要的是积极寻找导致血压下降的根本原因,如容量不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功能不全等,从而进行针对性治疗。通过优化透析方案、调整干体重、控制超滤速度等方式,可有效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提高透析安全性和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