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心内膜炎:病因、危害与诊断方法详解
细菌性心内膜炎,又称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简称IE),是一种由病原微生物侵入心内膜或心脏瓣膜所引发的炎症性疾病。这种疾病会在瓣膜或心内膜表面形成一种称为“赘生物”的异常结构,其主要成分包括血细胞、病原微生物、纤维蛋白以及血小板等。
疾病特点与潜在风险
感染性心内膜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赘生物容易脱落,随血液流动可能阻塞周围血管,造成栓塞现象。这种栓塞不仅会影响心脏本身的瓣膜功能,还可能波及到身体其他器官,如脑、肾、脾等,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对心脏结构的破坏
该疾病不仅损害心脏瓣膜,还可能侵犯瓣膜以外的结构,例如腱索。当感染累及腱索时,可能导致腱索断裂,从而引发瓣膜脱垂。此外,感染还可能造成瓣膜溃疡、穿孔等严重病变,进一步加重心脏功能的损害。
高危人群与发病率
某些特定人群更容易患上感染性心内膜炎,例如曾接受过心脏手术、安装人工起搏器或置换人工瓣膜的患者。这类人群由于体内存在异物,细菌更容易附着并繁殖,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率显著升高。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
诊断方法与技术优势
在众多诊断手段中,超声心动图被公认为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该技术具有无创、准确率高等优点,能够清晰地显示心脏瓣膜及赘生物的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