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定义与分类解析

什么是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由细菌、真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侵入心脏内膜或瓣膜引发的炎症性疾病。该病可影响正常心脏结构,导致严重并发症,临床上主要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种类型。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分类与特点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急性心内膜炎通常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患者常出现高热、寒战、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同时伴有明显的心脏杂音、心功能不全甚至心力衰竭等表现。引起急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该菌毒力强,容易导致瓣膜迅速破坏和脓肿形成。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亚急性心内膜炎起病较为隐匿,病程发展相对缓慢。患者常表现为持续性低热、乏力、体重减轻、夜间盗汗等症状。心脏方面可能出现原有杂音改变或新出现的心脏杂音。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贫血、脾脏肿大、皮肤瘀点、指(趾)端出现Osler结节等体征。主要致病菌为草绿色链球菌或其它链球菌属,这类细菌毒力较低,但易在已有瓣膜病变的基础上形成感染。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危害与治疗原则

无论急性还是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若未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脏并发症,如瓣膜穿孔、心力衰竭、心肌脓肿,甚至引发脑栓塞、肾衰竭等多器官损害。早期识别症状、及时就医并进行血培养和心脏超声检查是确诊的关键。治疗上主要依靠长期、足量的抗生素治疗,部分重症患者还需考虑手术干预。

聆听禅心2025-07-27 12:14:07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