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与防治现状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由病原微生物侵入心脏内膜层并形成感染性赘生物的严重疾病,曾被称为细菌性心内膜炎。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情进展速度,该病可分为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两种类型。
发病率现状
据国内相关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约为1.5/1000至5.2/1000之间。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诊疗水平的提高,虽然部分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但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一现象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发病原因与高危因素
常见致病菌
该病的主要致病菌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以及肠球菌等,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最为严重。此外,一些条件致病菌也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病因。
易感人群
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人工瓣膜置换术后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基础疾病的儿童,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高发人群。这些患儿因心脏结构异常或免疫防御机制受损,更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治疗原则与策略
抗感染治疗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应以早期、足量、敏感的抗生素为主。治疗前必须进行血培养,以明确致病菌种类,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进行系统治疗。
手术干预
对于瓣膜严重受损、感染难以控制、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栓塞事件)的患儿,应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外科手术进行瓣膜修复或置换,以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预防与管理
加强儿童免疫接种、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对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如牙科手术前)是降低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病率的重要措施。同时,建立规范的诊疗流程和长期随访机制,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