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否会导致尿量减少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由细菌、真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心脏内膜,尤其是心脏瓣膜的严重疾病。在临床表现中,除了常见的发热、乏力、食欲下降等症状外,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尿量减少的情况。
感染性心内膜炎与尿量减少的关系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之所以可能导致尿量减少,主要与其引发的全身免疫反应以及对肾脏功能的影响有关。当病原体侵袭心脏瓣膜时,会激活体内的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炎症反应,这种反应有时会波及到肾脏,导致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
肾功能受损的表现
肾脏作为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其功能一旦受到损害,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尿液生成减少。正常情况下,儿童每日的尿量应维持在一定水平,当尿量低于每天400毫升时,即可定义为少尿。此外,由于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体内水分无法有效排出,还可能引起水潴留和水肿现象。
家长应如何应对
如果发现孩子在患有感染性心内膜炎期间出现尿量减少、眼睑或下肢水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肾功能检查。早期识别和干预有助于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保障患儿的康复。
总结
综上所述,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确实可能引起尿量减少,这通常是由于免疫系统紊乱导致肾脏受损所致。家长应高度重视孩子的排尿情况,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系统治疗和护理,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