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心跳骤停是怎么回事?了解其成因与危害

心跳骤停是指心脏突然无法正常工作,或者无法有效地进行泵血功能,并不等同于心脏完全停止跳动。这种情况多数是由恶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正常情况下,心脏能够按照一定的节律进行有序的收缩与舒张,从而维持全身的血液供应。然而,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心脏的跳动速度可能急剧上升至每分钟200次甚至300次,呈现出无规律的颤动状态,导致无法将血液有效泵送到全身循环系统。

心跳骤停对身体的影响

由于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大脑等重要器官会迅速出现缺血现象。通常情况下,大脑缺血超过10秒钟,患者就会出现意识丧失的症状,紧接着可能会发生抽搐。如果缺血时间延长至30秒以上,呼吸也会随之停止。

心跳骤停的严重后果

如果不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或电除颤等急救措施,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患者在心跳骤停发生后的2到5分钟内就可能开始出现脑死亡。此时,心脏的电活动可能从室颤逐渐演变为电-机械分离状态,即心脏虽然仍有电活动,但已无法产生有效的机械收缩,生命将面临极大威胁。

为何心跳骤停如此危险

心跳骤停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急性疾病,其关键在于时间的紧迫性。一旦发生,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急救处理,否则极有可能导致不可逆的生命损伤甚至死亡。因此,了解其发病机制、识别早期症状并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东邪七分正2025-07-29 10:00:52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