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心脏骤停的定义与急救措施解析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有效泵血,导致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并引发重要器官供血中断,最终可能造成生命终止。该病症的常见诱因是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心律失常。

心脏骤停的病理特征

在心脏骤停发生时,患者通常会表现出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症状。例如,突然的意识丧失伴随全身性四肢抽搐是典型的临床表现。心脏停搏通常在十秒内发生,随后可能出现呼吸断续、呈现叹息样呼吸,大多数情况下,呼吸会在心脏停搏后的20至30秒内完全停止。

判断心脏骤停的关键指标

意识与反应评估

当怀疑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首先应通过大声呼喊并轻拍患者身体,判断其是否存在意识反应。若患者无任何应答,则需进一步评估其生命体征。

脉搏与呼吸检查

接下来,应迅速检查患者的大动脉是否有搏动,并观察其呼吸是否停止。若无法触及脉搏、无法测出血压,同时呼吸停止或异常,则可初步判断为心脏骤停。

紧急抢救措施

一旦确认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及时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可以维持患者的基本血液循环,为后续的医疗救治争取宝贵时间。如有条件,应尽快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电击除颤。

心肺复苏操作要点

实施心肺复苏时,需确保患者平躺于坚硬平面上,施救者双手交叠按压胸骨中下段,保持每分钟100至120次的频率,深度控制在5至6厘米之间。同时,结合人工呼吸,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

后续医疗处理

在专业医疗人员到达后,应立即转入高级生命支持阶段,包括气管插管、药物治疗、心电监护等措施,以恢复自主循环和稳定生命体征。

毛小丁丁2025-07-29 10:28:19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