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颤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及应对措施
除颤是一种用于治疗心室颤动等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的紧急医疗手段,主要分为体外除颤和体内植入式除颤两种方式。体外除颤一般情况下较为安全,较少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但操作过程中如果电极板与患者皮肤贴合不紧密,可能会导致局部皮肤受到电灼伤,虽然通常程度较轻,但仍需注意操作规范。
体内除颤器的潜在风险
相较于体外除颤,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则存在更多种类的并发症。最常见的问题包括感染和设备误放电。由于这类设备需要通过手术植入皮下,并连接至心脏,因此存在术后感染的风险。此外,除颤器在监测心律过程中若出现识别错误,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电击,即误放电现象。这种状况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引发心理上的焦虑。
误放电的原因与影响
误放电通常是由于设备对心电信号判断失误所致,例如将正常心律误判为室颤,从而触发电击。这种情况虽然不一定会对生命构成直接威胁,但频繁发生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可能对心脏组织造成一定损伤。
除颤的必要性与紧急处理
当发生心室颤动时,心脏失去有效的收缩能力,导致血液循环中断,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突然昏倒甚至猝死。因此,及时进行除颤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措施。对于突发心脏骤停或心律失常的情况,体外除颤器(AED)可以迅速恢复心脏正常节律。操作时,电极贴片贴于患者胸部,通过释放电流使心脏恢复正常搏动,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肢体抽动反应。
植入式除颤器的应用
对于有较高心脏性猝死风险的患者,医生通常会建议植入自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这种装置类似于一个小型计算机,植入皮下后可持续监测心脏节律。一旦检测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颤,设备能够自动识别并立即进行电击治疗,从而在患者尚未察觉的情况下完成紧急除颤,有效预防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