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的适用与禁忌解析
心肺复苏(CPR)是一项在紧急情况下挽救生命的重要技能,不仅医务人员需要熟练掌握,普通公众也应尽可能学习和了解。根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心源性猝死的人数高达约54万人,而在院外能够接受及时有效救治的比例却不足1%,这一数据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何时需要进行心肺复苏?
当在公共场所或医院外发现有人突然倒地,第一反应是迅速评估其意识和呼吸状况。如果患者虽然失去意识但仍有正常呼吸和心跳,可能是由于癫痫发作、低血糖、晕厥等原因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此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120),并保持患者平躺、通风良好,等待专业医护人员到来,无需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的相对禁忌症
胸廓结构异常或损伤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进行胸外按压可能会带来额外风险。例如,若患者存在明显的胸骨或肋骨骨折,强行进行胸外按压可能导致进一步的内脏损伤或骨折加重。此外,如果患者已被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等严重心血管疾病,胸外按压可能引发致命并发症。
其他特殊情况
尽管如此,在确认患者已经出现心跳和呼吸停止的情况下,心肺复苏应被视为一种挽救生命的紧急措施。即使存在某些相对禁忌症,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实施心肺复苏仍是争取抢救时间的关键步骤。
及时施救的重要性
在心脏骤停发生后的“黄金四分钟”内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此,即使面对可能存在禁忌的情况,也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快启动CPR流程,同时联系专业急救人员到场处理。
总结:心肺复苏作为一项急救技能,虽然在特定情况下存在一定的相对禁忌,但在大多数突发心跳呼吸停止的场景中,及时进行CPR仍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公众应积极学习急救知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共同提高我国院外急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