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复苏术的正确操作步骤与急救要点
心脏骤停是一种突发且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若在发病后不能及时进行抢救,患者在4到6分钟内就可能因脑部和其他重要器官缺氧而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因此,现场急救至关重要,必须立即开展心肺复苏(CPR),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
心肺复苏的基本流程
1.确保现场环境安全
在实施心肺复苏之前,首先要评估现场是否安全,避免在危险环境中对施救者和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确认环境安全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2.判断患者意识与呼吸
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喊“你怎么了”,观察患者是否有反应。如无反应,立即检查呼吸。通过观察胸部起伏判断呼吸情况,持续5到10秒钟。若发现患者无自主呼吸,应立即呼救,并安排人员取来抢救设备如除颤仪。
3.检查颈动脉搏动
用右手的食指与中指从患者喉结处向一侧滑动至颈动脉位置,感受是否有搏动。这一过程应持续5到10秒,如未触及搏动,则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4.解开衣物,准备胸外按压
迅速解开患者的衣领和腰带,使其胸部充分暴露,便于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
5.实施胸外心脏按压
将左手掌根置于患者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处的胸骨下半部,右手叠于左手之上,手指翘起,双臂伸直。利用上半身的力量进行按压,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00到120次,深度控制在5到6厘米之间,确保每次按压后胸廓能完全回弹。
6.打开气道并清除异物
使用仰头抬颌法打开患者气道,同时检查口腔是否有分泌物或假牙等异物,如有则需及时清除,以确保气道通畅。
7.进行人工呼吸
采用简易呼吸器进行人工通气,一手以CE手法固定面罩,另一手挤压呼吸器,每次送气量控制在400到600毫升,频率为每分钟10到12次。确保每次通气时患者胸部有明显起伏。
持续心肺复苏与效果评估
按照30次心脏按压配合2次人工呼吸的比例,持续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每5个循环(约2分钟)后评估一次复苏效果。通过观察患者是否恢复自主呼吸、触摸颈动脉是否有搏动等方式判断复苏是否有效。
复苏成功后的处理
一旦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应立即转入进一步的生命支持阶段,包括高级气道管理、药物支持及转运至医院进行后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