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解析
心脏骤停是一种突发且危及生命的情况,其背后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多样。最常见的原因是恶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心室扑动以及室性心动过速等。这些异常心律会严重干扰心脏正常的电活动,导致心脏无法有效收缩和泵血。
心脏骤停的主要类型与机制
快速性心律失常
在心脏骤停的诸多诱因中,心室颤动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此时,心室肌发生不协调、无序的电活动,造成心脏无法进行有效的机械收缩,从而中断全身的血液供应。此外,心室扑动和室性心动过速也可能迅速恶化为心室颤动,进而引发心脏骤停。
缓慢性心律失常
另一类常见原因是缓慢性心律失常,例如心室停搏。这种情况下,心脏的起搏点功能受损,导致心率极度减慢甚至完全停止跳动,从而中断了正常的泵血过程。
无脉电活动
相对少见但同样危险的是无脉电活动(PEA),虽然心脏仍存在电活动,但其机械收缩功能丧失,导致无法产生有效的脉搏和血液循环。
心脏骤停后的全身影响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最终都会导致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从而中断向全身各器官的供血。这种突发的供血中断会导致患者迅速失去意识,并引发全身性缺血反应。
其中,大脑对缺血的耐受性最低。研究表明,大脑在缺血超过6秒后就会开始出现不可逆的损伤,长时间缺血则可能导致脑死亡。因此,在心脏骤停发生后,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心肺复苏。
紧急处理与预后
一旦发生心脏骤停,应立即启动心肺复苏(CPR),特别是持续的心外按压,以维持基本的血液循环。及时的复苏措施不仅有助于恢复自主循环,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脑损伤和其他器官功能障碍。
若未能在黄金时间内进行有效抢救,即使患者最终被成功复苏,也可能出现意识障碍、认知功能下降,甚至植物状态等严重后遗症。因此,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公众心肺复苏技能对于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