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的急救措施与后续处理详解
心脏骤停是一种突发且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必须在第一时间采取科学有效的急救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质量。治疗心脏骤停的关键在于迅速启动心肺复苏(CPR)和脑复苏程序,主要包括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以及复苏后的综合管理三个阶段。
基础生命支持:争分夺秒的初步抢救
基础生命支持是心脏骤停发生后最关键的抢救阶段,其主要目标是尽快恢复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尤其是维持脑部最低限度的供氧,防止脑组织因缺氧造成不可逆损伤。现场急救应立即进行以下操作:
1.确保气道通畅
首先应将患者平放于硬质平面上,清除口腔异物,采用仰头抬颏法保持气道畅通,为后续人工呼吸和机械通气创造条件。
2.实施高质量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是维持循环的基础手段,按压位置应位于胸骨中下段,频率控制在每分钟100-120次,深度约为5-6厘米,确保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尽量减少中断时间。
3.进行人工呼吸
在进行胸外按压的同时,配合人工呼吸以提供氧气支持,通常采用口对口或使用简易呼吸器进行辅助通气,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
高级生命支持:专业干预与设备辅助
当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被送至医院后,应立即进入高级生命支持阶段。该阶段主要依靠专业设备和药物进行更深入的抢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措施:
1.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
通过气管插管建立稳定的人工气道,并连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确保患者获得持续稳定的氧气供给,同时减少呼吸肌疲劳。
2.电除颤与心电监护
对于可电击心律(如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应尽快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或手动除颤器进行直流电非同步除颤,以恢复心脏正常节律。
3.使用抢救药物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静脉或骨内途径给予肾上腺素、阿托品、胺碘酮等急救药物,以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心律并稳定循环。
复苏后生命维护:重点在于脑保护
即使心脏恢复跳动,患者仍可能面临脑缺氧、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复苏后生命维护至关重要,尤其要重视脑功能的保护与恢复,具体措施包括:
1.亚低温治疗
将患者体温控制在32-34℃之间,持续24-72小时,有助于降低脑代谢率,减轻脑水肿,保护神经细胞,提高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2.脑保护与降颅压治疗
通过使用甘露醇、利尿剂、镇静药物等手段降低颅内压,同时结合神经保护药物促进脑细胞修复,防止继发性脑损伤。
3.高压氧治疗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可考虑进行高压氧舱治疗,通过高浓度氧气改善组织缺氧状态,加速脑功能恢复,提升整体预后。
总之,心脏骤停的救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现场急救、院内抢救和后期康复的紧密衔接。公众掌握基本的心肺复苏技能,配合AED的普及使用,将大大提升抢救成功率,为患者赢得宝贵的“黄金四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