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早搏心律不齐的成因与分类解析

早搏,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现象,也被称为心律不齐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早搏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它是指在心脏正常的节律之外,由心脏其他部位的异位起搏点异常发放电信号,从而引发一次提前的心脏收缩。简单来说,正常情况下,心脏每分钟跳动60到100次,这种规律的跳动是由心脏内部的“指挥中心”——窦房结控制的。窦房结会按照固定的节奏发出电信号,指挥心脏跳动。

早搏的形成机制

然而,在某些异常情况下,除了窦房结之外,心脏的其他部位,例如心房、心室或房室交界区,也可能出现异常的电活动。这些异常的起搏点在没有窦房结指令的情况下自行发放冲动,导致心脏提前跳动一次。这种提前的跳动打乱了原本规律的心跳节奏,使人在主观上感受到一种“心悸”、“漏跳”或“心跳加重”的感觉,这种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早搏。

诱发早搏的常见因素

早搏的发生往往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摄入过多咖啡因或酒精、电解质紊乱、心脏缺血、药物中毒等。此外,某些患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或瓣膜病患者,也更容易出现早搏现象。

早搏的类型分类

根据早搏起始部位的不同,医学上通常将其分为以下三类:房性早搏,即起源于心房的早搏;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属于较为常见且潜在风险较高的一类;以及起源于房室交界区的交界性早搏。这三种类型的早搏在心电图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临床意义也各不相同。

早搏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早搏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完全没有症状,只是在常规体检做心电图时才被发现;而有些人则会明显感到心悸、胸闷、头晕,甚至出现乏力、气短等不适。对于频繁发作或伴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医生通常会建议进一步检查,如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心脏彩超等,以评估早搏的严重程度和是否需要治疗。

挥之不去2025-07-30 12:30:49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