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影响大中动脉的哪个部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变,主要影响大中动脉的内膜层。当血液中的脂质水平升高时,这些脂质可以穿过血管内皮,进入内皮下方的组织。这一过程会引发局部的炎症反应,吸引炎症细胞向内膜聚集。
炎症反应与泡沫细胞的形成
在内膜中,聚集的炎症细胞会吞噬这些脂质,逐渐转变为泡沫细胞。泡沫细胞的积累是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泡沫细胞的死亡,它们会释放出多种炎症因子,这些因子不仅会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炎症细胞进入内膜,还会对血管壁的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平滑肌细胞的迁移与纤维层的形成
炎症因子还会刺激血管中层的平滑肌细胞发生迁移和增殖。这些平滑肌细胞从中层向内膜移动,并在内膜层继续增生,同时分泌细胞外基质,逐渐形成围绕脂质核心的纤维层。这种结构变化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过程。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结构特征
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通常由外层的纤维帽和内层的脂质核心组成。纤维帽的厚度和脂质核心的大小决定了斑块的稳定性。如果脂质核心较大,而纤维帽较薄,斑块就容易破裂,进而引发血栓形成,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的区别
反之,如果脂质核心较小,纤维帽较厚且致密,这样的斑块则较为稳定,破裂的可能性较低。因此,在临床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时,医生通常会关注斑块的形态特征,尤其是纤维帽的厚度和脂质核心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