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不时出现胸闷胸痛,活动后症状加剧?警惕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文中涉及患者信息已做隐私处理)
摘要:一位66岁女性患者因间歇性胸闷、胸痛一周前来就诊,既往有心脏支架植入史。入院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存在重度狭窄,遂再次接受支架置入治疗,并根据病情调整了药物方案。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各项指标均有改善。想要从根本上控制冠心病,除了规范治疗外,生活方式的调整、长期规律服药及定期复查同样至关重要。
病例基本信息
性别:女
年龄:66岁
疾病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就诊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就诊时间:2021年3月
治疗方案:支架介入治疗联合药物综合管理,包括沙库巴曲缬沙坦、盐酸乐卡地平、依洛尤单抗、琥珀酸美托洛尔、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替格瑞洛、单硝酸异山梨酯等,同时辅以瑞格列奈和阿卡波糖控制血糖、尿毒清颗粒改善肾功能。
治疗周期:住院7天,术后1个月随访
治疗效果:胸闷症状显著缓解,左前降支狭窄血管成功开通,心功能、血糖及肾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整体病情趋于稳定。
一、初诊过程
患者张大娘,66岁,因一周内反复出现胸闷、胸痛前来就诊。症状在活动后尤为明显,近两日即使在休息状态下也有明显胸闷感,无发热、咳嗽、心悸、头晕等其他伴随症状。既往有心脏支架植入史,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肾性贫血及高尿酸血症,长期规律服药控制。体检显示血压123/47mmHg,心率68次/分。初步判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肌供血不足,遂收治入院进一步诊疗。
二、住院治疗经过
入院后,张大娘接受了全面检查。实验室结果显示肾小球滤过率为43.54%,肌酐141.00μmol/L,B型钠尿肽前体水平高达1564pg/mL,心电图提示ST-T段改变,心脏彩超显示主动脉增宽、射血分数为42%,左心房轻度扩大,提示存在高血压性心脏改变及慢性心功能不全。
入院第三天,张大娘接受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造影结果显示左前降支中段存在严重钙化性狭窄,医生在病变部位植入三枚支架,并进行高压球囊后扩张,复查造影显示支架位置良好,血流通畅。手术历时约1小时,术后症状明显缓解。
药物治疗方面,除常规抗血小板、降压、降脂药物外,还加用了沙库巴曲缬沙坦改善心功能,依洛尤单抗强化降脂并稳定斑块,配合降糖及改善肾功能的药物,综合控制多系统疾病。
三、治疗效果评估
术后一个月随访显示,张大娘的病情明显改善:
- 胸闷、胸痛症状显著减轻;
- 左前降支狭窄血管成功开通,心肌供血恢复;
- 开始规范使用抗血小板、降压、降脂、改善心功能等药物;
- 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血糖7.8mmol/L;
- 肾功能指标改善,肾小球滤过率升至53.54%,肌酐降至121.00μmol/L;
- B型钠尿肽前体水平大幅下降至14pg/mL,提示心功能显著改善。
四、出院后注意事项
对于像张大娘这样的长期冠心病患者来说,支架植入只是治疗的一部分,能够缓解血管狭窄、改善心肌供血,但并不能彻底根治疾病。因此,术后管理尤为重要:
首先,生活方式的调整至关重要,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作息;
其次,必须坚持长期规律服用抗血小板、降压、降脂、改善心功能等药物,同时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
最后,定期进行心电图、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检查,及时评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防止病情复发或加重。
五、临床启示与健康建议
张大娘的病例提醒我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长期、进展性的慢性疾病,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对于这类患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健康管理:
1.定期体检,早期发现
建议中老年人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重点关注血压、血糖、血脂、体脂等指标,及时发现并控制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2.改善生活方式,科学防控
合理膳食、控制热量摄入、避免高糖高脂饮食,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增强体质,降低患病风险。
3.规范用药,持续管理
严格按照医生指导服用抗血小板、降压、降脂、改善心功能等药物,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支架植入术只是治疗手段之一,真正的疾病控制依赖于长期的药物管理和健康习惯。
4.定期随访,动态监测
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心电图、心脏彩超、血液生化等项目,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策略,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