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调理与治疗方案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便有关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描述,当时称之为“真心痛”或“厥心痛”。至汉代,医圣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中首次提出“胸痹”这一病名,并沿用至今。中医认为,冠心病的核心病机在于“心脉痹阻”,其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中,“本虚”主要表现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不同证型;而“标实”则常见血瘀、痰浊、气滞、寒凝等病理因素。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急性发作期的中医治疗原则
在冠心病急性发作阶段,中医多以“标实”为主要病机表现,治疗原则以“祛邪为主”,即“急则治其标”。根据不同的实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若为气滞所致,应以理气通络为主;若为血瘀阻络,则应活血化瘀;如属寒凝血脉,宜温阳散寒;而痰浊闭阻者,则需化痰降浊。通过辨证施治,迅速缓解心绞痛等症状,改善心肌供血。
缓解期的中医调养策略
扶正固本,增强体质
进入缓解期后,中医强调以“本虚”为核心进行调治,治疗原则为“缓则治其本”。此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采用补益法进行调理。如气虚者宜益气养心,血虚者则需补血安神,阴虚者当滋阴润燥,阳虚者则应温阳强心。通过调补五脏功能,增强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从而减少疾病的复发。
辅助治疗手段的应用
中医在治疗冠心病方面,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广泛应用多种物理疗法和外治疗法。例如:耳穴压豆可通过刺激耳部特定穴位调节心脏功能;中药贴敷可借助药物透皮吸收作用达到活血通络的目的;针灸疗法则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和气血运行;穴位按压也可在家中自行操作,缓解心前区不适。这些方法在临床上均被证实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日常生活中的中医调摄建议
调情志,养心神
中医强调“七情内伤”对心脏的影响,因此建议冠心病患者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激动、忧思、恼怒等不良情绪刺激。保持心情愉快、心态平和,有助于心气调畅,减少心绞痛发作。
节起居,顺四时
起居作息应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居室应保持安静、通风良好,注意根据季节变化增减衣物,防止外邪侵袭。
饮食清淡,通腑护心
饮食方面,中医主张清淡饮食,低盐低脂,忌暴饮暴食。建议多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诱发心绞痛。同时应戒烟限酒,远离辛辣刺激之品。
适度运动,动静结合
缓解期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但要注意量力而行,做到“动中有静”,避免过度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