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是一种病因尚不完全明确的疾病,通常指在没有其他基础疾病存在的情况下,患者仍然出现肺动脉压力异常升高的现象。与继发性肺动脉高压不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并非由其他系统性疾病引发,其具体机制仍在深入研究中。
什么是肺动脉高压
医学上,肺动脉高压的定义是指肺动脉收缩压超过30mmHg,或者肺动脉平均压达到或超过25mmHg。这种压力的升高会对右心造成额外负担,进而可能导致右心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成因
胎儿发育异常
该病最常见的原因与胎儿出生后肺血管系统的发育异常有关。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肺血管阻力会迅速下降,以适应肺部自主呼吸的功能。然而,在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中,这种生理性下降未能如期发生。
肺血管结构改变
此外,患者的肺血管壁厚度、尤其是肺小动脉中层的肌肉层比正常人更厚,导致肺血管阻力持续升高。这种结构上的异常是造成肺动脉压力持续增高的关键因素。
诊断与治疗现状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是在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肺动脉高压的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病等)后所做出的诊断。由于其病因复杂且个体差异大,目前尚无根治性的治疗方法。
尽管医学界已经开发出一些缓解症状、延缓病程进展的治疗手段,如靶向药物治疗、氧疗、甚至肺移植等,但该病仍属于一种高风险、难治愈的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监测与综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