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室间隔缺损的常见发生部位解析

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好发部位主要集中在膜周部。膜周部缺损又可分为膜部嵴下型和隔瓣下型,通常位于室间隔膜部的周围区域。从解剖结构来看,室间隔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区域:膜周部、流入道部、流出道部以及肌部。

不同部位室间隔缺损的分类与特点

膜周融合型室间隔缺损

在所有类型的室间隔缺损中,膜周融合型最为常见,约占总数的60%至70%,是该疾病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类型的缺损通常位于心脏室间隔的膜周区域,容易影响到心室之间的血液流动。

流出道部室间隔缺损

流出道部室间隔缺损也被称为高位室缺,主要包括干下型或肺动脉瓣下型缺损。这类缺损位置相对较高,靠近心室的流出道区域,因此在临床诊断中需要特别注意其解剖位置。

流入道部室间隔缺损

流入道部室间隔缺损通常与房室通道异常有关,也被称为房室通道型室间隔缺损。该类型缺损多位于室间隔的后下方,靠近房室瓣区域,常伴随其他心脏畸形。

肌部室间隔缺损

肌部室间隔缺损相对较少见,但其发生位置较为多样,最常见于心尖部,也可能出现在室间隔的其他肌性部分。由于其位置较为分散,临床表现和诊断难度也存在一定差异。

远方的你是我2025-08-01 07:58:28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