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能否采用微创方式进行治疗
室间隔缺损通常不推荐采用微创方式进行治疗。然而,右侧腋下入路的微创手术方式,仍然属于外科开放性手术范畴。至于使用封堵器通过导管从剑突下小切口置入进行微创封堵治疗的方式,需持谨慎态度。
微创治疗的风险与局限性
室间隔缺损的修复涉及多个关键组织结构,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是三尖瓣和心脏传导束。传导束如同心脏内部的“电线”,负责调控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电传导顺序,虽然肉眼难以察觉,但其功能至关重要。
外科手术的精细操作
在传统外科手术中,医生通常需要佩戴放大镜,在显微操作条件下进行缝合,处理的组织宽度往往不到2毫米,这样才能有效避开可能受损的传导束。这种精细操作对于避免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
封堵器的潜在风险
相比之下,使用封堵器进行微创治疗时,其边缘的卡扣至少需要夹住2毫米以上的组织,有时甚至达到3至4毫米。这种夹持力虽然有助于固定封堵器,但也可能意外夹住传导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术后并发症的严重性
在临床中,已有不少患者在接受封堵器治疗后半年左右,出现了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严重并发症。此时,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已受到破坏,而封堵器已被周围组织包裹,难以取出,患者往往悔之晚矣。
适应症需严格把控
因此,对于室间隔缺损的微创治疗,必须严格把握适应症。例如,位于心室间隔基底部的缺损,相对适合使用封堵器进行介入封堵;但如果是膜周型室间隔缺损,则不建议采用封堵器治疗,因为其靠近传导束,风险极高。
总体而言,选择治疗方式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缺损位置、医生经验以及长期预后,避免盲目追求“微创”而忽视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