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2岁男童确诊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及时接受介入治疗康复良好

摘要:一名2岁男童在1岁体检时被发现心脏存在杂音,随后通过B超检查确认患有室间隔缺损。由于初期未出现明显症状,家长未及时就医。复查时病情未见好转,遂前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经过全面检查,确诊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随即进行了介入封堵手术,并配合术后药物治疗和补液支持,患儿恢复良好,术后5天出院,半年随访显示病情已完全稳定。

基本信息与疾病类型

性别:

年龄:2岁

疾病类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就诊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就诊时间:2022年1月

治疗方案:心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药物治疗(头孢呋辛酯干混悬剂、阿司匹林肠溶片)+补液治疗(氯化钠注射液)

治疗周期:住院5天,门诊随访6个月

治疗效果:术后恢复良好,病情稳定,无明显后遗症

一、初诊经过

患儿家长回忆,孩子在1岁时体检发现心脏有杂音,进一步X线检查提示心脏增大,心脏彩超确诊为室间隔缺损。由于当时未表现出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多汗、易疲劳等典型症状,因此未引起足够重视。

几个月后复查彩超,结果显示室间隔缺损并未自行闭合,家长担心孩子健康,遂前往我院就诊。入院后检查显示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在胸骨左缘第4-5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进一步行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造影检查,确认膜部存在缺损。结合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中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二、治疗过程

经与家长充分沟通并取得同意后,决定采用介入封堵术进行治疗。术前完善了血常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凝血功能等检查,均未见异常,排除手术禁忌证。

在麻醉下进行介入封堵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给予头孢呋辛酯干混悬剂预防感染、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并辅以氯化钠注射液补液支持。患儿术后恢复良好,无发热及其他并发症,精神状态佳,术后第5天顺利出院。

三、术后恢复与治疗效果

术后复查血常规、心电图及心脏彩超结果显示,封堵器位置良好,心室水平无明显残余分流,心功能正常。术口清洁干燥,无渗出或感染迹象,患儿无不适症状,符合出院标准。

半年后门诊复查,患儿心率、心律正常,精神状态良好,食欲和睡眠均正常,提示术后恢复理想,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四、术后护理与生活建议

虽然患儿术后恢复良好,但仍需注意以下几点生活管理:

  • 饮食管理:控制食盐摄入,减轻心脏负担;建议增加高蛋白食物摄入,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促进术后恢复。
  • 感染预防:治疗期间应尽量避免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防止诱发心脏功能不全。如发生感染,应及时就医控制病情。
  • 运动限制: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封堵器移位或引发其他并发症。如出现胸闷、气促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诊。

五、医生总结与临床体会

该患儿所患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室间隔缺损类型之一。目前针对此类疾病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保守观察、介入封堵术以及外科手术。由于该患儿符合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因此选择创伤小、恢复快的介入方式。

通过本病例可以看出,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预后至关重要。即使手术成功,术后仍需注意饮食结构、规律作息,并在医生指导下逐步恢复日常活动,以最大程度降低心脏负担,保障长期健康。

爱已成叹息2025-08-01 08:42:25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