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后需注意哪些事项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通常首选介入封堵术进行治疗。术后需要密切观察与护理,以确保封堵效果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术后72小时内应在穿刺部位持续压迫沙袋4到6小时,并保持卧床休息24小时,避免剧烈活动。
术后观察与护理要点
术后需密切关注穿刺部位是否有渗血或血肿形成,及时更换敷料以防感染。同时,应观察是否出现溶血反应,术后常规复查心脏超声,以确认封堵器位置是否稳定,是否存在残余分流现象。
药物治疗与随访安排
为预防血栓形成,术后需口服阿司匹林至少半年。此外,术后的抗感染治疗也十分重要,通常需要静脉使用抗生素2天。随访方面,建议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以及1年内分别进行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以便及时掌握心脏功能恢复情况。
介入治疗的适应症
主要适应症包括:
患者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年龄≥6个月、体重≥8kg,且不合并需要外科手术处理的其他心脏畸形。
相对适应症包括:
第一,年龄小于6个月,体重低于8kg但有明显症状及心脏容量负荷增加的表现,且不合并需外科处理的心脏畸形;第二,沉默型PDA,即直径小于2mm的动脉导管未闭;第三,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但经过治疗后体温已稳定超过4周;第四,若合并其他需外科治疗的心脏疾病,但PDA的存在显著增加手术风险时,可优先进行PDA封堵;第五,合并轻至中度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轻度主动脉瓣狭窄。
介入治疗的禁忌症
首先,若患者存在未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且心脏瓣膜或导管上有细菌赘生物,不宜进行介入治疗;其次,严重肺动脉高压并出现右向左分流,且介入后肺动脉平均压下降幅度小于30%,或肺动脉压仍高于60mmHg者也属于禁忌;第三,若患者合并其他需外科手术矫正的心脏畸形,则应优先考虑外科治疗;第四,依赖PDA维持循环稳定的患者不可进行封堵;第五,存在其他严重疾病,无法耐受手术或介入操作者,也应避免该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