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方式及选择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三种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传统开胸结扎术、动脉导管切断缝合术以及微创介入封堵术。
传统开胸结扎术
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是最早用于治疗PDA的外科手段。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在患者胸部做切口,暴露动脉导管后使用丝线进行结扎,以达到闭合导管的目的。该方法操作简单,技术成熟,适用于早产儿及婴幼儿。
动脉导管切断缝合术
动脉导管切断缝合术是在结扎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导管切断并进行缝合,以防止其再次开放。此方法虽然在治疗效果上较为可靠,但由于需要进行开胸操作,因此存在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疼痛感明显等缺点。此外,手术过程中有可能损伤周围的喉返神经、乳糜管等结构,甚至引发假性动脉瘤或术中大出血等并发症。
介入封堵治疗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介入技术的发展,介入封堵术已成为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首选方式。该方法无需开刀,通过穿刺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股静脉,将封堵器沿着血管送至未闭的动脉导管位置,进行封堵闭合。
介入治疗的优势
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不留明显疤痕等优点。同时,该方法的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尤其适合年龄较大、导管直径适中的患儿。
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选择哪种治疗方式需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动脉导管的大小及位置、是否存在其他心脏畸形以及医院的技术条件等综合评估。对于早产儿或极低体重儿,可能仍需优先考虑传统手术方式;而对于学龄儿童或青少年,介入治疗则更具优势。
术后护理与随访
无论采用哪种手术方式,术后都需要进行规范的护理和定期随访。包括监测心功能、听诊心脏杂音变化、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等,以确保手术效果稳定,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