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男性心脏支架术后出现心包积血,综合治疗方案显成效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患者隐私信息已做匿名化处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位68岁男性患者,在经历两次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因胸闷、胸痛再次入院,复查冠脉造影发现前降支闭塞,并出现心包积血并发症。经心包穿刺引流术联合药物治疗后,患者症状显著缓解,生命体征稳定,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治疗后随访显示患者恢复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患者基本情况
性别:男
年龄:68岁
疾病类型:心包积血
就诊医院:山东省立第三医院
就诊时间:2021年12月
治疗方案:心包穿刺引流术联合药物治疗(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尼可地尔片、达格列净片)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6天,后续定期门诊随访
治疗效果:胸闷、胸痛症状缓解,心包积液减少,病情稳定
一、初诊过程
2021年12月的一天上午,一位68岁男性患者因反复胸闷、胸痛前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自述近期症状频繁发作,每次持续数分钟,含服速效救心丸虽可缓解,但效果不如以往明显。患者曾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替格瑞洛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常规药物,但控制不佳。
通过查阅患者既往住院记录,发现其2年前曾因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及左主干病变接受过两次介入手术治疗,分别在右冠状动脉、回旋支和中间支置入支架。当时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出院,但前降支存在慢性闭塞病变(CTO)。此次入院计划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是否可尝试开通前降支闭塞。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结果显示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肌酶、高敏肌钙蛋白T及NT-proBNP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心脏彩超提示左室射血分数为45%,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并伴有少量心包积液。
二、治疗过程
排除手术禁忌后,患者于住院第3天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回旋支及中间支支架通畅,右冠支架内存在轻度狭窄,而前降支近段仍处于闭塞状态。
本次手术尝试开通前降支闭塞段,但操作过程中多次尝试使用FielderXT导丝、微导管及多种球囊均未能成功通过闭塞部位。手术持续约4小时,造影显示部分心肌染色,遂终止手术。
术后约半小时,患者突发胸闷、出汗、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等休克表现。初步判断为心包填塞,紧急进行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显示中量心包积液,考虑为血性积液,可能由冠状动脉穿孔引起。
随即进行心包穿刺引流术,采用剑突下途径,在剑突左侧肋下缘1cm处进针,超声引导下顺利穿刺并抽出50ml血性心包积液,同时放置引流管。术后患者症状迅速缓解,血压、心率逐步恢复正常。
随后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尼可地尔片、达格列净片等药物口服治疗,3天后患者胸闷、胸痛症状明显缓解并出院。
三、治疗效果评估
患者出院后按医嘱定期复诊,依从性良好。术后半个月复诊时,心脏彩超显示心包积液明显减少,左室射血分数提升至46%,无明显不适症状。
术后3个月复查,心脏彩超提示左室射血分数进一步升至48%,未见明显心包积液,日常活动无受限,患者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
此后患者继续按约定时间复诊,每次均状态良好,日常生活和体力活动未见明显受限。
四、康复注意事项
在患者康复过程中,需特别注意保持心包穿刺部位皮肤的清洁卫生,避免伤口感染。在穿刺口完全愈合前,应避免洗澡及剧烈活动。
饮食方面应保持清淡,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血管扩张导致出血风险增加。同时,患者需继续遵医嘱服用相关药物,按时复诊,监测心脏功能变化。
五、临床经验总结
本病例提示,冠心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一旦出现心功能下降,往往提示存在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病变。对于此类患者,积极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助于改善心功能和预后。
尽管介入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如本例中发生的冠状动脉穿孔导致的心包积血,但只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心包穿刺引流,通常预后良好。此外,术后护理和药物治疗同样重要,有助于患者尽快康复。
因此,对于高风险冠心病患者,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综合评估手术风险与获益,选择最合适的治疗策略,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