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老人确诊慢性心衰,科学饮食与规范治疗同样重要!
(声明:本文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涉及具体医疗建议,文中患者信息已做隐私处理)
摘要:一位80岁老年女性因一周来活动后及夜间平躺时出现胸闷、气短,并伴有下肢浮肿,前往医院就诊。经详细问诊、查体及心电图检查,最终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在住院期间给予利尿、抗凝、扩血管及强心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胸闷气促减轻,下肢浮肿消失,病情稳定后出院。
患者基本信息
性别:女性
年龄:80岁
疾病类型:慢性心力衰竭
就诊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就诊时间:2021年6月
治疗方式:静脉用药(硝酸甘油、呋塞米、地高辛)+口服药物(利伐沙班、螺内酯、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阿托伐他汀)
住院周期:8天
治疗效果:症状缓解,病情稳定,顺利出院
一、首次接诊情况
该患者为80岁女性,5年前开始反复出现胸闷、气促及心前区不适,曾多次在本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冠心病和慢性心衰,经治疗后症状缓解。近一周来,患者症状加重,尤其在活动或夜间平卧后胸闷、气促明显,坐起或休息后可稍缓解,并伴有下肢浮肿。体检发现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高达每分钟120次,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部分导联ST段轻度压低,T波改变,提示顺钟向转位。结合病史与检查结果,确诊为慢性心衰,遂收治入院。
二、住院治疗过程
入院后,医生为患者安排了全面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制定治疗方案。由于患者无手术适应症,决定采用药物治疗为主的方式进行干预。治疗方案包括静脉注射硝酸甘油、呋塞米和地高辛,同时口服利伐沙班、螺内酯、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及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目的在于利尿、抗凝、扩张血管以及增强心肌收缩力。经过8天的规范治疗,患者胸闷、气促明显缓解,双下肢浮肿消失,生命体征平稳,病情趋于稳定,遂安排出院。医生叮嘱患者一个月后复查,如病情稳定,可每3至6个月定期随访。
三、治疗效果评估
在接受治疗前,患者存在明显的胸闷、气促症状,尤其在夜间及活动后加重,并伴有下肢浮肿。经过住院治疗后,患者精神状态良好,无呼吸困难、心悸或发热等不适。查体显示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干湿性啰音,心律规整,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下肢无水肿,整体恢复情况良好,达到出院标准。
四、出院后生活管理建议
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医生对其后续生活管理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注意休息与适度运动
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较弱,应避免剧烈活动或过度劳累。建议患者多休息,但可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等,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
2.饮食管理至关重要
饮食上应以低盐为主,控制每日食盐摄入量,避免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担。此外,建议适量饮水,保持体重稳定,防止因体重增加导致心功能恶化。
五、医生总结与建议
慢性心衰是一种长期进展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闷、气促、下肢浮肿等症状,目前尚无法根治。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症状、延缓病情发展。本例患者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医生建议患者出院后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定期复查心功能,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此外,患者家属也应加强护理意识,协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节奏,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