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何阿姨确诊慢性心衰,通过规范药物治疗成功缓解症状!
(声明:本文仅供医学科普参考,患者隐私信息已做匿名处理)
病情概况
一位56岁的女性患者,因长期胸闷、气促症状加重前来就诊。经过详细体检、病史采集以及心脏彩超检查,最终被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医生为其制定了系统的住院药物治疗方案,经过9天的积极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病情趋于稳定,顺利出院。
基础信息
性别:女
年龄:56岁
疾病类型:慢性心力衰竭
就诊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就诊时间:2022年6月
治疗方式:静脉注射联合口服药物治疗(包括托拉塞米注射液、硝酸甘油注射液、地高辛注射液、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托伐他汀钙片、螺内酯片、艾普拉唑肠溶片)
住院周期:9天
治疗效果:胸闷气促症状显著缓解,双下肢水肿消退,病情稳定出院
一、初诊过程
患者主诉为胸闷、气促持续4年,近一周症状明显加重。4年前因劳累出现心前区憋闷感,休息后可自行缓解,无伴随发热、胸痛、心悸等典型心脏症状。期间多次在当地诊所就诊,治疗细节不详,症状反复但无明显进展。近一周受凉后症状加剧,活动耐力明显下降,休息后难以缓解,遂来我院就诊。
体检发现患者血压偏高,心率较快,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双下肢重度水肿。结合心脏彩超结果:左心扩大、左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二尖瓣及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疑似,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下降。综合评估后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建议住院治疗。
二、治疗方案实施
针对患者病情,我建议采用综合药物治疗方案控制心衰症状,并在住院期间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变化,以便及时调整用药剂量。经患者同意后,开始使用托拉塞米、硝酸甘油、地高辛等静脉药物进行利尿、扩血管和增强心肌收缩力治疗,同时配合口服药物如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降脂护心、螺内酯保钾利尿以及艾普拉唑保护胃黏膜。
整个治疗过程为期9天,在此期间患者症状逐渐好转,病情趋于稳定,遂安排出院,并叮嘱其一个月后返院复查。
三、治疗效果评估
入院前患者胸闷气促症状明显,伴有双下肢重度水肿。治疗首日即出现症状缓解迹象,至第9天时,患者自述胸闷、气促基本消失,活动耐力提升。查体显示血压、体温正常,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双下肢水肿完全消退。综合评估认为治疗效果良好,符合出院标准。
四、出院后生活管理建议
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即将出院之际,我也特别提醒其注意以下几点,以预防病情反复:
- 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免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衰复发。
- 饮食调节:坚持低盐饮食,减少钠盐摄入,有助于控制血压和减轻心脏负荷。同时摄入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增强体质。
- 预防感染:日常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减少呼吸道感染风险,防止因感染加重心衰症状。
五、医生诊疗感悟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同表现,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等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该病会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功能下降,进而出现运动耐力减退、胸闷气促等症状。
本例患者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有效缓解了症状,病情得到控制,但慢性心衰作为一种进展性疾病,目前尚无法彻底治愈。因此,患者出院后仍需坚持长期服药,配合健康生活方式,定期复查,才能维持病情稳定,防止复发。
此外,患者家属也应加强疾病知识的学习,提高对慢性心衰的认识,协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