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急性期如何科学应对
脑血栓是一种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通常指发病后的1周左右。在这一关键时期,科学、及时的处理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一旦怀疑发生脑血栓,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将患者送往具备卒中急救能力的医院进行专业救治。
及时送医与专业评估
到达医院后,应尽快进行头颅CT检查,以排除脑出血、低血糖等类似症状的其他疾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相关化验结果,综合判断是否符合静脉溶栓的适应症。静脉溶栓的时间窗通常为发病后4.5小时内,若患者已错过该时间窗或已接受溶栓治疗,医生将进一步进行影像学和临床评估。
介入取栓与药物治疗
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部分患者可接受介入取栓治疗,以尽快恢复脑部血流。对于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血栓,在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出血风险后,医生通常会建议尽早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以及他汀类药物,以调节血脂、稳定动脉斑块。
心源性脑栓塞的特殊处理
如果脑血栓是由心源性因素(如房颤)引起的,则可能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评估后选择抗凝治疗。同时,医护人员将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并采取改善脑循环、清除自由基、控制危险因素等综合治疗措施。
早期康复干预的重要性
在脑血栓急性期,除了药物和手术治疗外,早期康复训练同样不可忽视。研究表明,科学的康复干预可显著减轻患者的功能残疾,加快恢复进程。常见的康复措施包括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训练、肢体被动运动以及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等。
总之,在脑血栓急性期,患者及家属应争分夺秒送医治疗,配合医生完成各项评估与干预措施,同时重视早期康复训练,以最大程度降低后遗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