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38岁李先生确诊多灶性脑梗死,拒绝溶栓后采取综合疗法效果显著!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保护患者隐私,文中相关信息已做匿名化处理)

摘要:一位38岁的男性李先生,反复出现脑梗死症状,近期早晨起床后出现右侧肢体无力,遂前往医院就诊。经详细检查,确诊为多灶性脑梗死。由于患者拒绝溶栓治疗且错过最佳溶栓时间窗,医生为其制定了药物、中医及物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经过2周住院治疗和3个月门诊康复随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肢体功能逐步恢复。

患者基本信息

性别:

年龄:38岁

疾病类型:多灶性脑梗死

就诊医院:保定市第一中医院

就诊时间:2022年2月

治疗方案:药物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奥扎格雷钠注射液)+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直流电刺激疗法)+中医治疗(针刺疗法+耳针疗法+雷火灸)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2周,门诊康复随访3个月

治疗效果:病情稳定,右侧肢体无力明显改善,能拄拐在他人搀扶下行走

一、初诊情况

李先生,38岁,主诉早晨起床后出现右侧肢体无力,随即前往医院就诊。进一步询问病史得知,患者曾在8年前和2年前分别发生过两次脑梗死,遗留有左侧肢体运动障碍及言语不利的症状。

头颅MRI与MRA检查结果显示:左侧基底节区及放射冠存在急性脑梗死病灶,同时双侧基底节、放射冠区以及右侧丘脑也发现多发性脑梗死病变。MRA还提示存在动脉硬化表现。结合其多次脑梗史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医生初步诊断为多灶性脑梗死,并安排其住院治疗。

二、治疗过程

患者入院后,医生根据其病情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由于发病时间已超过6小时,错过了溶栓的最佳时间窗口,且患者本人拒绝接受溶栓治疗,因此采用保守治疗策略。

在药物治疗方面,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与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口服,以达到双重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同时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控制动脉硬化,稳定动脉斑块。在此基础上,静脉输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以改善血液循环,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用于清除自由基、保护线粒体功能,奥扎格雷钠注射液则进一步强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此外,还配合中医治疗手段,包括普通针刺、耳针疗法以及雷火灸等,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同时结合物理康复治疗,如运动疗法和直流电刺激疗法,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

医生还建议患者调整饮食结构,控制盐分、脂肪和糖分的摄入,积极进行康复训练,以加快恢复进程。

三、治疗结果

经过为期2周的住院治疗,患者的病情未出现恶化趋势,右侧肢体无力症状逐渐缓解。出院时,患者已能在他人搀扶下拄拐行走。随后继续在门诊进行为期3个月的药物维持、针灸治疗及康复训练。

最终,患者的肢体功能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复查结果显示,脑部病变未再进展,各项生命体征稳定。

四、出院后注意事项

尽管患者恢复良好,但多灶性脑梗死是一种复发风险较高的疾病。尤其是患者已有两次脑梗病史,此次再次发病,提示其存在较高的动脉硬化风险。

因此,建议患者出院后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熬夜、吸烟和饮酒等不良行为。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控制盐、油、糖的摄入,有助于降低动脉硬化的进展速度,从而减少脑梗死的复发几率。

五、医生总结与建议

该患者并无典型的“三高”病史,也没有熬夜、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但仍然反复出现脑梗死症状,说明其可能存在其他潜在病因,如遗传性血管异常或免疫性血管病变等。

对于此类反复发作的脑梗死患者,早期识别病因、及时干预至关重要。若脑血管严重闭塞,可能需要考虑神经外科介入或旁路手术,以改善大脑供血状况。

建议有脑梗死病史的患者,应定期体检,关注身体异常信号,一旦出现头晕、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避免病情恶化。

永不变心2025-08-05 09:07:45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