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女性突发头晕确诊腔隙性脑梗死,科学用药助力康复!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一位58岁女性近期反复出现头晕症状,伴有走路不稳的情况,起初误以为是劳累所致,后因症状持续未缓解前往医院就诊。经颅脑磁共振检查,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并伴有脑内多发微出血灶。医生制定个性化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控制血脂等药物,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和随访,患者头晕症状明显缓解,病情趋于稳定。腔隙性脑梗死多由脑部小血管病变引发,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脑血管疾病。
患者信息
性别:女
年龄:58岁
疾病类型:腔隙性脑梗死伴脑内微出血
就诊医院:山东省立第三医院
就诊时间:2022年5月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丁苯酞软胶囊、胞磷胆碱钠胶囊、血塞通软胶囊、瑞舒伐他汀钙片、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治疗周期:门诊治疗,1个月后复查
治疗效果:症状明显缓解,病情稳定
一、初次就诊情况
患者由女儿陪同前来就诊,主诉为持续性头晕,伴有行走不稳。最初以为是带孩子劳累导致,但症状逐渐加重,甚至出现共济失调表现。神经系统检查显示指鼻试验阳性,提示小脑功能异常。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医生建议进行颅脑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腔隙性脑梗死,同时SWI序列提示脑内存在多发微出血灶。综合分析,考虑为脑小血管病变所致。
二、治疗过程解析
患者头晕症状持续不缓解,伴随恶心、呕吐及步态不稳。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医生判断为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由于存在多发微出血,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以避免加重出血风险。因此,采用丁苯酞软胶囊、胞磷胆碱钠胶囊、血塞通软胶囊等药物改善脑部供血和代谢,同时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控制血脂,预防动脉硬化进展。此外,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用于缓解头晕症状。治疗期间安排电话随访,确保患者按时服药。
三、治疗效果评估
腔隙性脑梗死通常通过影像学手段确诊,病灶多位于大脑基底节区。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而该患者因脑供血不足导致头晕和行走困难。治疗方案中,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有效缓解眩晕,胞磷胆碱钠胶囊和血塞通软胶囊协同改善脑循环和神经功能。服药次日,患者头晕症状明显减轻;第三天可稳定行走。一个月后复查,血压、血脂等指标稳定,头晕症状基本消失,整体病情趋于平稳。
四、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该患者治疗后恢复良好,但也提醒我们:腔隙性脑梗死虽属轻型脑血管疾病,但若合并脑微出血,治疗需更加谨慎。约60%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同时存在脑微出血,因此抗血小板药物应禁用或慎用。治疗期间,建议患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避免病情恶化引发大面积脑梗。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观察是否出现言语不清、肢体无力、记忆力下降等新发症状,及时就医复查。服药期间还应留意是否有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必要时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此外,保持规律作息、清淡饮食、适度锻炼,有助于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
五、医生诊疗体会
腔隙性脑梗死可分为无症状性和有症状性两种类型。对于无症状者,通常无需特殊干预;而有症状的患者则需进一步排查是否存在脑血管病变或其他神经系统问题。本例患者因头晕就诊,最终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并脑微出血,提示我们在面对类似症状时应提高警惕,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通过科学评估患者整体状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预防脑梗死复发或加重。同时,也要加强患者健康宣教,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从源头上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