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大便失禁竟是脑梗死的重要信号?一位68岁男性患者的诊疗全过程揭秘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中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近日,一位68岁男性患者因反复出现大便失禁前来就诊。患者自述近期无明显诱因出现排便失控,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甚至引发家庭关系紧张。初步就诊于肛肠外科,排除肛门括约肌器质性病变后,转入神经内科进一步检查。通过颅脑磁共振检查发现其患有脑梗死,确诊为旁中央小叶梗死所致的大便失禁。入院后给予综合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经过12天住院治疗,患者病情稳定,排便功能明显改善。

患者基本信息

性别:

年龄:68岁

主要诊断:大便失禁、脑梗死

就诊医院:山东省立第三医院

就诊时间:2021年11月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脑蛋白水解物片、血塞通片、丁苯酞软胶囊、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12天,1个月后门诊随访

治疗效果:病情稳定,大便失禁症状明显好转

一、初诊过程

患者独自前来就诊,主诉为近期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失禁,无法自主控制排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因此受到家人误解。最初就诊于肛肠外科,经过肛门括约肌功能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随后,医生建议其前往神经内科进一步排查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内科查体发现患者肛周感觉减退,结合其长期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怀疑为脑梗死所致。随即安排颅脑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旁中央小叶梗死。门诊初步诊断为脑梗死继发大便失禁,并建议住院治疗。

二、住院治疗过程

入院后进一步完善颅脑磁共振及血管成像检查,确认为旁中央小叶新发脑梗死,并伴有脑动脉硬化。血液检查显示血糖、血脂偏高,需积极控制。

治疗方案包括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营养脑细胞、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动脉硬化。具体药物包括脑蛋白水解物片、血塞通片、丁苯酞软胶囊、阿司匹林肠溶片及阿托伐他汀钙片。同时,患者血压波动较大,治疗期间及时调整降压药物。

经过12天系统治疗,患者病情稳定,症状明显缓解,顺利出院。半个月后门诊复诊显示大便失禁症状进一步改善,医生建议继续配合针灸理疗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定期神经内科随访。

三、治疗效果分析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损伤,进而引发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虽然常见的症状包括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但也不乏以排便功能障碍为首发表现的病例。

本例患者因梗死部位位于旁中央小叶,该区域与排便控制密切相关。由于梗死面积较小,症状相对较轻,且治疗及时,因此恢复效果良好。治疗期间结合针灸理疗,有效促进了神经功能的修复,使大便失禁症状明显改善。

一个月后电话随访显示,患者血压、血糖控制良好,排便功能基本恢复,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医生叮嘱其继续定期神经内科复诊,密切监测各项高危因素。

四、康复期间注意事项

患者的康复不仅依赖于药物治疗,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样至关重要。饮食上应坚持低盐、低脂饮食,多摄入富含纤维的瓜果蔬菜,避免辛辣、生冷食物。

日常生活中应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保持肠道通畅。若大便失禁反复发生,应注意局部皮肤护理,避免感染。治疗期间应戒烟限酒,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此外,情绪调节也非常重要,家属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避免因心理压力加重病情。同时要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高危因素,预防脑梗死复发。

五、医生诊疗体会

大便失禁并非单一病因所致,可能涉及多个系统疾病,如慢性肠炎、肛周神经损伤、脊髓病变,甚至是脑梗死、脑出血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对于突发性大便失禁的中老年患者,尤其是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患者,应高度警惕脑血管疾病的可能。建议及时进行颅脑磁共振、腰椎磁共振及肛门括约肌功能检查,明确病因后再进行针对性治疗,切勿盲目用药。

此外,定期体检、监测高危因素对早期发现潜在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脑梗死等严重疾病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北极星的眼泪2025-08-05 09:08:56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