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的介入治疗方式及注意事项
脑梗塞,又称脑梗死,是一种因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发的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成为治疗脑梗塞的重要手段之一。该方法主要通过股动脉穿刺,将导丝与导管送至病变血管部位,结合医生的判断进行药物溶栓、支架植入等治疗,旨在实现血管再通,恢复脑部供血。
急性期的介入治疗
在脑梗塞急性发作阶段,尤其是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突然发生梗死的情况下,介入治疗可以迅速发挥作用。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动脉溶栓、支架取栓或球囊扩张等操作。这些治疗手段能够有效打通堵塞血管,据统计,约有80%至90%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可以实现血管再通。由于操作较为复杂,多数患者需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治疗。
稳定期的介入治疗策略
当患者进入病情稳定阶段,若合并有颅内或颅外动脉严重狭窄,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常见的治疗部位包括锁骨下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以及基底动脉等。对于颅外动脉狭窄,通常在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支架植入;而颅内动脉支架手术则多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以确保术中患者的稳定与安全。
介入治疗的潜在风险与并发症
尽管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但仍有约1%至3%的患者可能出现相关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多与患者本身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有关。常见的术后异常反应包括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等症状。因此,在术前评估中,医生会综合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评估手术风险。
辅助治疗与康复措施
除了介入治疗,脑梗塞患者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溶栓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及降低颅内压的药物进行辅助治疗。部分患者也可考虑接受针灸疗法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非介入性治疗方式。此外,定期前往神经内科复查,如进行肝肾功能、血生化等检查,有助于掌握病情恢复情况。
日常护理与生活方式调整
在康复过程中,患者应注重日常护理与生活方式的调整。饮食方面应坚持低盐、低脂的原则,保证营养均衡。同时,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稳定的情绪状态,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应避免头部受寒或受风,居住环境应保持安静、整洁,减少外界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