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大男婴出现肢体抖动,是癫痫还是低钙血症?医生权威解读
(声明:本文仅用于健康科普,病例信息已做隐私处理)
癫痫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典型症状之一就是肢体不自主抖动。但值得注意的是,低钙血症也会引发类似的临床表现,因此在诊断过程中需要进行鉴别。本文讲述的是一位3个月大的男婴因肢体抖动就诊的真实病例。起初家长怀疑为癫痫,经医院系统检查后发现为低钙血症,同时脑电图也提示存在癫痫样放电。经过科学规范的治疗,患儿症状明显缓解,各项指标逐步恢复正常。
病例基本信息
性别:男
年龄:3个月
主要诊断:癫痫、低钙血症
就诊医院:山东省立第三医院
就诊时间:2021年7月
治疗方式:口服碳酸钙D3片、鱼肝油
治疗周期:门诊治疗,1个月后复诊
治疗效果:肢体抖动频率显著下降,血钙水平恢复正常,脑电图趋于正常
一、初诊情况
一位年轻母亲带着3个月大的男婴前来就诊,情绪较为紧张。她表示,孩子在一周前开始出现肢体抖动现象,每次持续约3秒左右,尤其在用力时更易发生。在对家属进行情绪安抚后,医生对患儿进行了全面体格检查。结果显示,患儿生长发育正常,体重增长良好,但神经系统检查中发现踝阵挛呈阳性反应。结合病史初步怀疑为癫痫发作,随即安排了颅脑影像学检查和血液检测,以便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检查与诊断过程
医生安排了全面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钙、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项目,同时进行了颅脑磁共振(MRI)和脑电图(EEG)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患儿的25-羟维生素D3水平偏低;脑电图显示轻度异常,存在癫痫样波形;颅脑MRI提示双侧基底节内囊T1加权像信号稍高。综合各项检查结果,最终诊断为“癫痫伴低钙血症”。
考虑到患儿年龄较小,医生决定优先纠正低钙状态,暂不立即使用抗癫痫药物。门诊给予碳酸钙D3片及鱼肝油补充治疗,并建议一个月后复查血钙和脑电图,同时定期随访颅脑MRI变化。
三、治疗效果与恢复情况
患儿遵医嘱按时服药,并在日常生活中增加了日晒时间。一周后,母亲观察到肢体抖动的频率明显减少,由每天3-4次减少到每2-3天1次。一个月后,患儿基本每周仅出现1次抖动现象。复查结果显示血钙浓度已恢复正常,脑电图也回归至正常范围。
医生建议家属继续鼓励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适当晒太阳以促进钙吸收,并在半年后复查颅脑MRI,评估脑部发育情况。同时,医生还详细讲解了婴幼儿的饮食管理要点,家长表示会积极配合后续随访。
四、出院后护理与注意事项
经过治疗,患儿的症状明显缓解,各项指标趋于正常,医护团队对此感到欣慰。但医生也提醒家长,在出院后仍需持续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保持平稳心态,切勿因过度焦虑而影响护理质量。
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家长的耐心与配合。日常生活中,若孩子出现发热、感染等情况,切勿自行用药,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控制体温,防止诱发癫痫发作。此外,定期复查脑电图和颅脑影像,有助于及时了解大脑发育状况,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
五、医生的专业建议与心得体会
婴幼儿出现不明原因的肢体抖动时,首先应考虑是否为癫痫发作,但也要与低钙血症、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脑部病变等疾病进行鉴别。家长在发现孩子有异常表现时,应保持冷静,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明确是否存在病理因素。
本文中,患儿母亲在初期表现出较强的焦虑情绪,这虽然可以理解,但并不利于孩子的治疗。值得庆幸的是,后续她能够调整心态,积极配合医疗建议,这对患儿的康复起到了积极作用。经过系统治疗,患儿最终恢复良好。
因此,若家长发现孩子出现肢体抖动,应及时就医,避免盲目判断或延误治疗。同时,父母在照顾孩子时,应密切关注其发育进程,并保持自身情绪稳定,这也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对于医生而言,在面对婴幼儿肢体抖动的情况时,应保持高度警惕,认真鉴别各种可能病因,尤其是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切勿简单归结为正常生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