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癫痫性脑病患儿,药物联合生酮饮食有效控制病情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一名2岁癫痫性脑病患儿,自出生后便确诊该病,虽然接受了规范的药物治疗,但病情仍反复发作。经进一步了解发现,患儿日常饮食控制不严格,影响了治疗效果。为防止癫痫反复发作对大脑发育造成严重影响,避免认知和运动功能障碍,医生建议在继续药物治疗的同时,严格实施生酮饮食。经过一个月的综合治疗,患儿癫痫发作频率明显减少,病情趋于稳定。
基本信息
性别:女
年龄:2岁
疾病类型:癫痫性脑病
就诊医院:山东省立第三医院
就诊时间:2017年11月
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托吡酯片+丙戊酸钠缓释片+氯硝西泮片)联合生酮饮食
治疗周期:门诊治疗,1个月电话随访,之后每3个月复查
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后,患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症状明显缓解
一、初次面诊情况
这名患儿自出生后不久就出现癫痫发作,发育明显滞后于同龄儿童,目前2岁仍不会说话,身高体重也低于平均水平。家长介绍,患儿出生后频繁出现痉挛性发作,经过颅脑磁共振、脑电图及基因检测,确诊为癫痫性脑病,病因与基因突变有关。近期由奶奶照顾,服药期间出现肢体抽搐加重,发作频率增加,药物控制效果不佳,因此前来复诊。医生在查体后发现患儿存在运动发育迟缓问题,建议复查脑电图、颅脑磁共振及血药浓度。
二、治疗调整与实施过程
经过检查,患儿脑电图显示额叶和中央区有爆发性棘慢波,血药浓度处于正常治疗范围,颅脑磁共振未见异常。虽然前期药物控制尚可,但近期病情加重,医生怀疑与饮食管理不当有关。通过与家属深入沟通,了解到患儿饮食杂乱,爱吃零食,缺乏规范饮食控制。
引入生酮饮食
考虑到患儿目前无生酮饮食禁忌症,且药物控制效果有限,医生建议在继续服药的同时,配合生酮饮食。生酮饮食是一种高脂肪、适量蛋白质、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结构,脂肪、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建议为4:1或3:1。医生详细指导家长如何安排患儿饮食,并强调需记录每日饮食与发作情况。
三、治疗效果评估
患儿在实施生酮饮食一个月后,癫痫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痉挛症状减轻,脑电图也显示癫痫波减少。电话随访时,家长反馈患儿病情趋于平稳,未再出现明显复发。医生建议每3个月来院复查,持续监测病情变化。
四、日常护理与注意事项
患儿在药物和饮食双重干预下病情稳定,但仍需注意以下事项:
- 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高糖、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如膨化食品、甜点等;
- 避免患儿长时间剧烈运动,防止过度疲劳;
- 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 鼓励参加户外活动,保持良好情绪;
- 如出现感冒、发热等感染性疾病,应及时就医,防止诱发癫痫发作。
五、医生总结与建议
癫痫性脑病与遗传因素及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孕前进行基因筛查对预防此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一旦确诊,应尽早前往专业医院神经科进行系统检查和规范治疗。定期复查、随访、合理用药及饮食管理缺一不可。
本例患儿在规范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生酮饮食后病情明显好转,说明科学的饮食干预在癫痫性脑病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良好的家庭护理和医生的长期随访也能增强治疗信心,提高生活质量。